内容页搜索

佛教传入北厍地区始于南宋时期,北厍境内供奉佛像,神像的寺庙很多,几乎村村(自然村)有庙。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,东岳庙始建,位于梅墩的攀桂桥(修筑厍星公路时拆毁)北堍。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,徐安卿舍地扩建。明正统四年(1439年),乡人陈某重建,明正德八年(1495年)毁,由乡人周某再建。当时,香火很旺,香客不断。新中国成立初,被拆除第一进,将所拆建材用于建造黎里区新珍乡人民政府。1975年,拆除余下部分后改建成梅墩大队办公用房。

除此之外,还有镇区的城隍庙、大胜的关爷庙、浮楼的金军庙,金塘港南侧九曲港畔的南询庵,大义南厅的西方庵,大图圩的荷花庵,以及民国中期由南港佛教信徒筹款建造的莲社等庵庙50年代,这些庙宇都陆续被拆除,或改为生产和办公用房。

“文化大革命”后,宗教活动逐渐恢复。因无佛教活动场所,日益增多的农村信佛者,每逢香期,均结伴外出烧香拜佛。平民百姓对宗教信仰与求神拜佛两者的区分纠缠不辨,不少信佛者在寺庙庵堂的废墟上设案烧香、虔诚跪拜。

90年代起,各村佛教活动有所恢复。许多信佛者自发在原庙宇旁搭建小规模的简易场所。比较大一点的有东鹤桥边上的城隍庙、大胜村上的关爷庙、浮楼村上的金军庙等。这些庙宇均是信徒自建,没有到宗教事务局备案批准。信徒活动日期一般是初一、月半,或该庙老爷生日。 信徒中以中老年妇女为主,偶有男性。